韩信凭借“背水阵”大败赵军,最终灭赵的故事流传千古,尤其是那句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更是让无数人肃然起敬。然而,我必须指出,“背水阵”虽然是真实存在的,但流传下来的故事却有不少夸张成分。通过大量史料和严谨的战法分析,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更接近历史真相的结论:韩信用的并非单纯的“背水阵”,而是“反间计”,而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这一说法根本无法与实际情况对得上。
首先,我们需要弄清楚“背水阵”的地理位置。《陈余列传》中提到:“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,斩陈余泜水上。”成安君即陈余。根据《水经注》的记载,井陉水即鹿泉水,向东北流,经陈余的营地。再结合更多的历史记载,我们可以推测,韩信所背的水是鹿泉水。根据当时的地理条件和人为的破坏因素,当韩信从太行山出井陉时,唯一的通道就是土门关,因此“背水阵”战场应位于今天石家庄鹿泉区。
接着,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关键的真相:韩信其实是赵国的偏师,而刘邦才是主力。根据《淮阴侯列传》和《陈余列传》中的记载,陈余当时正朝泜水方向逃跑(即往东北方向撤退),而赵国的都城信都就在“背水阵”战场的南部。为什么陈余会选择朝东北逃跑呢?因为如果朝南撤退,必然会碰到刘邦的主力,陷入死地;而只有往东北跑,才有可能被燕国接纳,找到翻盘的机会。
既然两路军同时进攻赵国,陈余的目标显然是先击败韩信,然后再有机会与刘邦作战。如果一开始就与刘邦主力正面交锋,赵国的灭亡或许会来得更快。按照常理,韩信的部队应当充当牵制敌军的角色,而不是轻易与赵军决战。井陉的地形本来就适合防守,只要韩信不出井陉口,赵军根本无法完成对其部队的围剿。
展开剩余72%那么,陈余为何不占领井陉口,反而选择在鹿泉水附近布阵呢?显然,他是在故意诱使韩信出击。韩信如果出击,必须越过鹿泉水,这样“背水阵”便形成了。其实,陈余的这种安排本身也存在致命破绽:如果韩信占领井陉口,再渡过河与赵军决战,那么随着刘邦的进攻,赵军必然陷入困境,最终会陷入死局。这个破绽,韩信显然能轻易判断出来。那么,为什么韩信选择了放弃防守井陉口的策略,主动出击呢?这背后显然有更深的原因,而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的记载,故意隐瞒了其中的一些真实情况。
让我们看看《史记》如何记录这一过程。根据记载,韩信在井陉口以西三十里设营,夜间派遣2000骑兵去占领赵军营地。韩信显然很有预见,预言赵军看到汉军主力“败退”后会倾巢而出,于是命令自己的骑兵趁机占领赵军营地,并将赵军的旗帜换成汉军的旗帜。果然,第二天,韩信的先锋部队涉水占领阵地,随后大部队过河列阵冲击赵军。经过一番激战,韩信装作失败撤退,丢下旗鼓,赵军果然追了过来。双方展开拉锯战后,赵军突然回头,发现自己的营地已经插上了汉军的旗帜,误以为赵王被汉军俘获,顿时陷入混乱,韩信趁乱发起反攻,将赵军击溃。
这个看似精彩的决战过程,仔细推敲却显得极为不合理。首先,韩信出兵3万余人,赵军有近20万人,韩信怎么可能仅凭2000骑兵就轻松占领赵军的营地?其次,在古代战争中,主帅一般都会在高台指挥,军营内也会有中军的保护。怎可能让2000骑兵轻松攻占?即使主帅被袭,马上会用旗帜或信号进行反应,怎可能半天后才意识到营地已被占领?
这些疑点表明,史书中的记载有很大的简化,甚至有可能是为了突出韩信的英雄形象,司马迁刻意忽略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。我们不妨推测一下,韩信之所以能如此自信地指挥2000骑兵攻占赵军营地,必定有内应在赵军中。事实上,这正是“反间计”的核心所在。
在这方面,张耳的角色至关重要。张耳原本是赵国北部常山国的王,但由于陈余的压制,他最终投靠了刘邦。尽管张耳离开了赵国,但赵军中仍有许多他的部下,陈余没能完全清理干净。正是在这个背景下,刘邦安排张耳随韩信一同出征,这实际上是刘邦精心设计的高明战略。
因此,韩信明知出井陉口与赵军决战并非明智之举,却依然决定发动进攻,这显然是刘邦的计谋。韩信表面上是“背水一战”,实则是巧妙地利用了赵军内部的反间计,最终导致了赵军的崩溃。至于韩信对部下说的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,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内部的卧底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持神秘感,塑造自己的威名。
总的来说,韩信攻赵的兵力到底有多少,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。不过,《汉书》中的《高帝纪》和《韩信传》却明确指出,刘邦指挥韩信攻赵时,特意为他增援了三万兵力。这场战役的胜利,既凸显了刘邦卓越的军事谋略,也揭示了韩信在战术上的深思熟虑。
发布于:天津市申宝配资-配资公司官网-实盘杠杆-浙江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