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8年,江汉军区所辖的襄南军分区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党政干部大会,旨在探讨如何在襄南地区开创和巩固革命根据地,以及讨论一系列发展和稳固根据地的策略。这次会议吸引了许多高级干部的参与,包括襄南军区的司令员李人林、政委杨殿魁、副政委罗通,政治部主任张难等人,他们在会议上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立场。随后,政委与副政委在如何发展根据地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。
副政委罗通主张首先进行武装斗争,通过武力打开局面,之后要肃清敌对势力、发动广大群众,并积极推进党组织的建设和政权的建立。他们在这些措施上有着一致的看法。然而,在具体的发展策略上却表现出了分歧。政委杨殿魁倾向于采用分散发展的方式,各自独立行动,遍地开花;而罗通则认为应当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为原则,但前提是要迅速反应、一方有事、八方支援。简单来说,就是要分散发动群众,同时集中力量进行有效的敌人歼灭。
罗通提到自己的过去经验,强调分散发展时必须同时注意集中力量的重要性。他指出,不能只关注自己所负责的局部区域,因为这样会导致严重的后果。敌我力量的对比并未根本改变,如果各自为政的话,敌人必然会抓住机会,不仅无法消灭敌人,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。如果所有的行动都基于集中力量的原则,就能够在局部实现优势,从而有效地消灭敌人,保障自身的安全。
之所以产生分歧,在罗通看来,主要是因为政委在斗争经验方面显得不足。由于他长期在别人的领导下工作,对全局问题的理解受限。政委加入革命的时间相对较晚,身为学生出身,他是在土地革命后期才加入党组织的。在抗战期间,他曾担任县委书记并兼任游击队的政治部主任,后来调任晋冀豫边纵队民运部的副部长、组织部长,以及太行区武装委员会的副主任和主任。
展开剩余55%从这些背景来看,政委在根据地建设方面的实际经验并不丰富,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后方工作,负责的只是某一方面的任务,而未曾承担过全面的区域工作。虽然他曾任县委书记,但在抗战时期,游击队的力量相对薄弱,而他担任这一职务的时间也非常短暂。如今,他不仅是襄南军区的政委,同时也担任地方党委书记,实质上成为了襄南地区军政的最高负责者。
在会议结束后,由于意见不一,政委开始感到罗通这个人“难以应对”。工作中,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,对于问题的看法也必然有所差异,出现分歧是自然的。这时候进行有效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,如果沟通无果,便只能依靠实际情况来验证各自的观点。
当时,各个战区都在按照集中力量进行歼灭战的原则,襄南军区的领导团队也都遵循这一理论来进行布署,利用一切战机,对敌人展开不懈的攻击。敌军曾对襄南地区发动了五次围剿,但在他们的领导下,部队成功地将敌人驱逐,极大地牵制了敌人的有生力量,减轻了主力部队的压力。
在后续的工作中,政委与罗通进行了深入交流,政委坦言:“原本我以为你很难合作,但现在我觉得和你合作是很容易的。”两人在发展策略上的分歧也在这种良好的沟通中得到了解决。
发布于:天津市申宝配资-配资公司官网-实盘杠杆-浙江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